上岗
这个医院院长,就是宁夏海基雅医院、银川美年大健康医院院长王炳彦。
大年初五,王炳彦顶着疫情只身去江苏,理由简单却急迫:年前给医院职工订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一直没发货,急!王炳彦决定亲自去厂家——现场催货。
戴着N95口罩、护目镜,王炳彦来到银川河东机场,登了机,飞机上人不多,彼此间隔了一定距离。
飞机抵达江苏南通后,王炳彦找到了厂家——南通汇优洁医用材料有限公司。和该公司领导沟通后,王炳彦得知,由于正值春节,加之疫情影响,工人不好找,公司年初三复工后生产量有限,面对巨大的需求量,领导也急得火烧眉毛。
王炳彦知道,公司的生产量上不去,再催也没用,多少人等着拿口罩呢!
“我能不能当义工来帮忙?”王炳彦问。
面对眼前这个年近六旬的长者,公司领导稍犹豫后答应了。
“多生产一只口罩,就是多作了一分贡献啊。”这是王炳彦最朴实的想法。
第二天,王炳彦进车间熟悉流水线,当天晚上正式上岗。
召唤
口罩生产线实行两班倒,早晨7点到晚上7点半为白班,晚上7点到次日上午7点半为夜班,人轮休,机器连轴转。王炳彦进车间时,这里只有不到40个工人,大多上白班,夜班工人急缺,于是他主动要求上夜班。长期从事医疗工作,上夜班对王炳彦来说不算什么,但要掌握生产线上的活儿,对他来说不简单。王炳彦主要在包装流水线上折纸盒,每个口罩先装塑料袋单独包装,再50个口罩装一盒,后来为了加快速度,改为秤重包装……认认真真学了几天后,王炳彦成了熟练工。
王炳彦了解到,在现有情况下,厂子每天只能生产四五十万只口罩,主要是夜班太缺人,拖了生产后腿。思量之下,他给银川的医院相关负责人打电话:“能不能发个倡议,看咱们的人有没有愿意来这里当义工的?”
医院在职工群里发了倡议,刚开始,情况并不乐观,几乎无人回应,疫情严峻是大家最大的顾虑。但接下来的情形让王炳彦十分感动,当职工们知道他只身在前方无怨无悔做义工时,都被深深感动了,一个、两个、三个……职工们报名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。他们中,有医护人员,也有行政及后勤人员,最终组成了一个由7名女职工、10名男职工组成的支援团队,年龄最小的22岁,最大的30岁。
支援团队2月9日早上出发,到南通的公司时已经天黑了,公司安排他们住进职工宿舍。
此时,王炳彦已经在这里当了10天义工。
驰援
这支18人组成的义工队伍,迅速投入到生产中,珍惜在岗位上的每一分钟。自从上岗后,他们没有一人缺过岗或请过假。
方便面、挂面就榨菜……生活方面的不便,他们尽量自己想办法克服。
3月3日是他们中的一员——鄢建红的生日,大家给鄢建红买了个生日蛋糕,在宿舍里给她过了一个简单的生日。记者从视频中看到,宿舍陈设简单,只有4个高低床,生日蛋糕放在小凳子上,烛光摇曳。
10天前,他们中的另一员——23岁的马梅,在生产线上右手食指被机器意外夹伤。王院长让她休息,她不肯。3月7日晚记者给马梅打电话,她说自己正在换衣服准备去接班。问起手受伤的事,马梅说:“没事,就是当时手指青紫、肿大,无法操作‘放片’,就在另一头‘接口罩’。”“放片”是做口罩的一个环节。“现在好了,‘放片’也没问题。”马梅说。
“学历高、素质好,适应得快!谢谢大家!”这是公司负责人对这支义工队伍的总体评价,感谢和肯定了他们的辛苦付出。
据了解,该公司后来又陆续招工,再加上宁夏的这支义工团队,到目前有近百人参与生产,每天可生产100多万只口罩。“也就是说,其中五分之一的生产力是咱们宁夏义工团队提供的,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。”王炳彦说。 (记者 李瑞红)
王炳彦院长在生产车间。宁夏海基雅医院供图
宁夏义工团队在包装口罩。宁夏海基雅医院供图